党建一体化系统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创新意义
来源:2018-07-04
209
0
6次
【描述】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创新意义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创新意义
雷云
2016-11-28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会议。会议的鲜明主题是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整体设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渐次展开、深度推进。

2016年10月27日发布的公报,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针对性。不仅如此,其中不少内容和提法还是首次出现,尤具创意。

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但集体领导并非没有核心。只有建立一个核心,集体领导才有领头雁和主心骨,才能真正形成强劲有力的政治权威,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朝着既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1989年6月16日,即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找部分中央领导同志谈话,对此作了非常深刻的解说。他回顾历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中央。党的领导集体,是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毛刘周朱和任弼时同志,弼时同志去世后,又加了陈云同志。到了党的八大,成立了由毛、刘、周、朱、陈、邓六个人组成的常委会,后来又加了一个林彪。这个领导集体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就是我们党第一代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邓小平接着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革”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现在,建立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当务之急。进入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所有在座的同志都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一个领导集体。邓小平最后指出现在需要聚精会神地做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同时要赶快注意那些对我们前进不利的事情,比如经济不能滑坡;更大胆地改革开放;抓紧惩治腐败。他还突出强调:“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议,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那时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把手一直称作总书记。“总书记”和“核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总书记”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一般地说,也是“核心”。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区别在于:“总书记”仅仅是党内的一种职务,“核心”则是领导集体的中心人物。十八大以来,我们都是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这是就习近平同志的职务而言的。而十八大以后的四年间,习近平提出并实践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多维度全方位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倡导和谐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外交格局和基本方略等等,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使党中央的权威空前提高,习近平本人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也随之大大上升。在这个时候,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改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顺理成章,逻辑使然。正如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所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次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的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从党的建设的政治、思想、组织“三条路线”到再加上群众路线的“四条路线”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说:“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首次把群众路线与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并列,成为党的“四条路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党的政治路线的核心,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和由此而来的对党的中心任务的确定。这个问题其实在1956年的八大上已经解决了。八大宣布:由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全党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以解决这个矛盾。不幸的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这一论断和路线很快被推翻了。在此后的长时间中,党始终受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何者为“纲”的迷惘困惑,直至“文革”年代公开宣布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那时有一个所谓“五十字建党纲领”,其要义也是通过阶级斗争以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这种错误口号和方针,实行工作重心转移,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最根本拨乱反正。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一再强调搞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十三大正式确定党的基本路线即政治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历次党代表大会文献都据此写上“发展是第一要务”,直至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仍坚持这一提法。这表明在政治路线问题上,我们党经历过严重曲折,但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终于在改革开放中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科学轨道。这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的根本原因。所以六中全会公报重申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首先倡导的,并在实践中予以正确运用,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作为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毛泽东思想。“统一”就是“结合”。建国初期,毛泽东继续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取得了一系列新胜利。50年代中期,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评和国内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他又提出了总结国际国内经验,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命题,克服斯大林僵化模式的弊端,走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最初一段时间,由于思想路线正确,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一探索很快中断了,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并且走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老路,而且愈走愈远,直至发动十年“文革”内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正在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在全会主题报告中严肃批判党内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全党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正确政治路线,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作出界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十二大党章写道:“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只是在表述顺序上稍作调整,邓小平的观点实质未变。那时以来,直至2012年十八大党章,都是沿用十二大党章的表述。这次六中全会公报讲的思想路线,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才能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即政治路线,才能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


评论
热门评论
共0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最新专题学习
全部
学习月计划
相关文章
  • 评论员观察:自信的中国更有底气
    浏览量:11次
  • 图解:过去五年习近平在两会上的连珠妙“喻”
    浏览量:0次
  • 历史名人的过年轶事
    浏览量:0次
  • 2018年反腐六大看点值得期待
    浏览量:0次
  • “治乱书记”唐玉超兑现诺言
    浏览量:0次
  • 通知公告
    • 1
      关于公布入选2017年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人员名单的通知
    • 2
      关于开展第十一届“共享美好”员工文艺汇演的通知
    • 3
      关于开展第十一届“共享美好”员工文艺汇演的通知
    • 4
      陈希:做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
    • 5
      高级干部要作“两个维护”的表率
    • 6
      党的十八大
    • 7
      党中央政策发布
    • 8
      党会开展通知
    • 9
      习主席的思想启发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