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一体化系统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标志着党的建设新实践的开启。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要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王岐山同志有关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六中全会强调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为深化政治巡视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为导向。巡视工作要把握政治站位,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
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巡视理念。坚持把创新贯穿于政治巡视全过程,在观念上求新、方法上求活、制度上求实。一是巡视定位要突出政治性。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定位、确保履职到位,增强发现问题的政治洞察力、明辨是非的政治鉴别力、窥斑见豹的政治穿透力。突出坚持党的领导,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标尺,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子,把发现问题特别是政治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重点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重点检查党的领导是强还是弱、党的建设是实还是虚、全面从严治党是严还是宽。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二是巡视方式要突出机动性。探索开展“机动式”专项巡视,做到“闻风而动,出其不意”,使巡视成为党内监督的“移动探头”。三是巡视制度要突出规范性。对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新要求,认真总结政治巡视新经验,不断完善巡视制度体系,确保依规依纪开展巡视。
以协调为关键,推进标本兼治。坚持全面辩证看待反腐败斗争形势,把握“树木”和“森林”关系,着力解决工作中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促进标本兼治。一是处理好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关系,形成监督合力。既要善于发挥纪检、组织、审计、信访等方面监督作用,向巡视组提供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有关情况,切实找准突出问题;又要有效利用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确保监督成效。二是处理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健全督查制度。建立台账管理制度,掌握工作进度、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建立“回头看”制度,对巡视整改揪住不放,避免“烂尾”现象。三是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逐渐发力治本。既要着眼于减存量、遏增量,又要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源头治理,做到治标高压不减、治本逐渐发力。
以绿色为导向,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以巡视监督推动党内监督,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一是坚持挺纪在前。坚持“零容忍”惩治、“零盲点”监督、“零死角”防控,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对照《准则》关于反对“四风”新要求,查找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越往后执纪越严。始终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加强日常监管,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广大党员知边界、明底线、有敬畏,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二是实践“四种形态”。提高思想政治水准和把握政策能力,对巡视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分类要体现“四种形态”要求,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和社会效果。三是落实党委主责。巡视发现的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反馈时要督促被巡视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坚持以下看上,坚决把自己摆进去,深刻剖析查根源,强化担当抓整改,防止把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
以开放为基础,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坚持以公开促监督,以公开促发展,增强巡视工作透明度,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一是进驻公开。每轮巡视动员部署会,领导小组宣布巡视对象,并在媒体公开发布。巡视组进驻后,通过新闻媒体,公开邮政信箱、举报电话,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提供问题线索。巡视组组长以及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巡视动员会上的讲话,要在被巡视地方和单位内部印发,落实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反馈公开。巡视组向领导班子的反馈意见,要印发至下一级党组织。对反馈的重点问题概要向社会公开,倒逼被巡视党组织落实整改任务。三是整改公开。被巡视党组织整改情况,要向党内通报、向社会公开,增强巡视工作“政治体检”效果。